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聚焦扩大内需”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提出“推动消费由疫后复苏转向持续扩张,培育扩大新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娱乐旅游、体育赛事、国内‘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玉雄介绍,以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为代表的大型综合赛事,以贵州“村超”、“村超”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赛事“BA”和海南“乡村排球”赛事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等相关消费的拉动作用显着。城乡体育赛事的强大生命力为其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场“来之不易”的体育赛事
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与2020年相比,2022年体育观看消费支出增长14.48%。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进入公众生活,体育观看支出体育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种观赛热情将在2023年达到顶峰。
2023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团体混合锦标赛期间,为期八天的赛事吸引了近10万名观众,票房收入突破3000万元,创造了苏迪曼杯票房历史;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票房约为2800万元。第一轮售票过程中,一小时内超过35,000张门票被售空。第二轮售票,7分钟内售出1万张门票。据媒体报道,成都以外有超过2万球迷购买门票观看比赛,每位球迷的平均花费在2000元至7000元之间。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赛举办时,能容纳1.5万名观众的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80元至880元不同价位的门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从体育赛事消费的基本含义来看,报名费和门票费是体育赛事直接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海燕撰文,当前,我国体育赛事规模和数量正在快速上升。但供给增加的同时,供需也存在结构性矛盾。顶级赛事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往往一票难求。
与此相对应的是,大众参与的赛事中彩票也很难中奖。其中,号召力强、群众基础广泛的路跑赛事最具代表性。 2023年初,COVID-19疫情防控阶段结束后,各地路跑赛事开始回暖。 《2023年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报名路跑赛事133项,覆盖26个省级行政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1月,中国将举办近百场马拉松比赛。即使在12月,每个周末也会有数十场马拉松比赛在各地密集运行。
报名现场始终火爆。以北京马拉松、上马和广州马拉松为例,2023年这三项赛事的报名人数轻松突破10万。其中,北马3天内报名人数已超过13万,上马和广州均刷新纪录。以前活动的注册记录。从消费角度来看,赛事周边的装备、训练、酒店、交通、旅游等场景将有效刺激消费市场。江西省体育局局长李小平曾公开表示,2023年江西省将举办20场以上城市马拉松比赛,南昌马拉松将带来各项营业收入1.25亿元,对当地经济和社会。
“过去的经验证明,体育赛事不仅能促进体育消费,对包括旅游在内的各种相关消费也能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一场赛事带动的相关消费甚至是体育消费的数百倍。”王玉雄表示,以贵州“村超”、“村BA”赛事为例,通过体育平台、文化戏曲、旅游等,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的赛事消费,创收。
据媒体报道,在“村BA”竞争带动下,2022年贵州省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44.98亿元,同比增长9%,位居贵州省第一。短短三天时间,2023年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带动大班乡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 “综合体育消费不断创新,特别是‘村超’、‘村BA’、‘村派’的走红,创新性很强,再次彰显了构建以体育为基础的综合消费产品、服务和创新的重要性。市场力量。”王玉雄说道。
此外,大型赛事带来的体育旅游也成为今年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广西青团等重大体育赛事相继举办,我们与文化和旅游部一起创新举办了‘赛事出行’系列活动,掀起了全国体育消费热潮。”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杨学源曾对媒体表示,以杭州亚运会为例,亚运会期间,杭州共接待游客4345.9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71.6万人次,带动杭州住宿、餐饮、零售消费489.6亿元。事前增长15.6%。
别让“天上掉馅饼”变成“手中沙”
2023年是疫情防控期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学利表示,体育产业复苏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体育赛事的出色表现。 “尤其是2023年伊始,几场路跑赛事的回归,实际上向社会发出了‘回归正常生活’的积极信号。”
在各地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为体育消费市场增长按下“快进键”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23年10月以来,一些路跑赛事也犯了“低级错误”。事件操作。 ”:赛事车辆阻挡短跑选手、赛后物资发放延迟、终点线阻挡完赛选手等问题。
“路跑项目的恢复速度可能让练习者感到惊讶。”王雪莉认为,经过疫情的考验,一批幸存的赛事运营公司面临着专业人士的流失和规模的萎缩。面对跑者的热潮,由于赛事的需求,新的从业者会给赛事的运营和组织带来风险。最终,“天上来的财富”不但抓不到,甚至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王雪莉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体育赛事”作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有几个原因:“体育赛事是能够带动体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引擎。”这就需要从业者保持专业态度,自觉构建消费场景,创造消费体验,保护消费者行为。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推动者,各地非常愿意恢复路跑赛事。”厦门文体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云表示,作为一名赛事从业者,面对的机会越多,就越要懂得如何选择,“每个人都想拼尽全力去面对跑者,但马拉松首先是一项赛事,比赛组织的专业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先打好基础,然后再寻找加分。”否则,无论有多少好的信号,都会成为指缝间的流沙。
要将“流量转化为留存”,就要最大限度发挥赛事促消费的杠杆作用。华云透露,厦门马拉松自2003年探索以来,能够以赛事品牌带动新的消费增长点,多维度带动体育消费。作为2024年全球首个白金马拉松赛事,1月7日开跑的厦门马拉松报名人数再创新高,突破13.6万人。 “赛事规模只有三万人,除去直跑者,中奖率会很低。 “如何满足未中奖跑者的期望?”华云表示,将“跑者服务”升级为“报名者服务”是消费升级的切入点,比如联动其他平台推出全球在线跑和发行。旅游消费优惠、特色文创产品开发等,“将线下生活场景延伸到线上生活消费,打破时空限制,与跑者保持联系”。
“无论是观赏性赛事还是参与性赛事,其对消费的拉动作用都比自发参与体育运动更为显着。”在王玉雄看来,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除了引进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外,还要注重培育本土赛事品牌、加强顶层设计。 “赛事举办地必须将赛事融入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并提供配套设施和产业支撑。”他表示,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它还需要相互作用并刺激其他增长点。 “以体育消费为基础,可以形成体育旅游、体育健康、数字体育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消费,创造更多可能。”性别。”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梁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njuzu.com/html/tiyuwenda/8921.html